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本馆概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图书馆开展“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时间:2025-09-09 浏览量: 编辑:图书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之际,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厚植馆员爱国情怀,9月5日下午,图书馆党总支开展“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南京照相馆》观影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民主党派、馆员群众共同参加活动。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将宏大的历史具象于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之中。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戏曲演员林毓秀、受伤的宋班长等人,在战争笼罩下的照相馆中暂时避难。他们围绕着照片的洗印与传播,与日军斗智斗勇。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暴行,深入刻画了普通民众在绝境中的觉醒与抗争,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这次观影,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引发了大家对于历史、人性与责任的深刻思考,激发了图书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干劲。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作,勇于担当,共同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观后感:

9月5日,党总支组织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心情异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让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时刻警醒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影片聚焦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以一家在战火中的南京照相馆为切入点。讲述了日军侵略者入侵南京后,让这座城市在战火中沦陷,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而吉祥照相馆却因为日军摄影需洗照片的需求,意外成了邮差阿昌、老板老金及家人、演员林毓秀的暂时避难所。影片中无辜百姓惨遭屠戮,被活埋、被枪杀、被凌辱,他们用相机记录下屠杀的场景,却强迫中国百姓摆拍亲善照片,用伪善的照片试图掩盖他们可恶且不可饶恕的罪行,这种扭曲现实、残暴至极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内心充满愤恨和悲痛。而照相馆里的人们为了揭露日军的罪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底片并成功将其送出,将日本残暴的行为和不可磨灭的罪证曝光。他们的勇气和正义让我们明白,在国家危难之际,平凡人也能拥有伟大的力量,成为守护正义的英雄。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参阅部队中“抗战英雄部队”的旗帜,与首次亮相的战略新质力量并肩而行。这象征着我们从历史的苦难中走来,从未忘记来路,并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迈向未来的强大动力。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悲剧。我们要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更无惧任何风浪,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宁晓红


光影流转间,《南京照相馆》用细腻的镜头,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与普通民众的抗争精神娓娓道来。影片以照相馆为切口,让一张张定格苦难与坚守的照片,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主角冒死守护影像的身影,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真相的执着。

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当以史为鉴,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转化为立足岗位的担当。唯有牢记先辈牺牲、坚守初心使命,方能在时代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让和平之花永续绽放。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刘涵


今日观影《南京照相馆》后,久久心绪难平。影片以三重叙事揭开历史伤疤,更在黑暗中点燃守护真相的星火。

王骁饰演的老板从苟且偷生到愤然反抗,邮差阿昌从胆小沉默到以命相搏,直到最后大家看着一张张祖国大好河山的画片,齐声喊出那句寸土不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并非生于和平年代,而是站在强盛的国土上。我愤怒于日军的残暴虚伪,他们将南京城化作人间炼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妄图用“中日亲善” 摆拍掩盖罪行;悲痛于无数同胞生命消逝,长江水都被无辜人们的鲜血染红;也感动于普通百姓在绝境中展现的勇敢担当,面对民族大义却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以生命守护历史真相。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不仅要从小铭记历史,更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田宇翔


当《南京照相馆》的几个字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时,影院内一片寂静,我想此刻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沉重。电影中的每个镜头宛如一把无形的尖刀,好似再次戳中我们每个国人的胸口,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它更是一部日本侵华的血泪史。历史记载在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遇难者,就这3数字后面的0中还包含数以千计的鲜活的生命也被日军杀戮了,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是我们先辈浴血奋战的生命,是一次次警示后人家仇国恨永不能忘,曾经豺狼的本性也不可能变,时刻牢记他们的丑恶嘴脸,鼓舞后来人要发愤图强,否则落后就要挨打,豺狼也会随时向我们露出獠牙。

影片主题以吉祥照相馆为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所,在南京城破、战火纷飞之际,这里成了邮差苏柳昌、戏子林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以及翻译官王广海等一众普通百姓的避难所。然而,日军的眼睛和机枪大炮不会放过每个角落,很快就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安宁,他们逼迫苏柳昌冲洗照片,而这些照片中竟满是日军屠戮同胞的铁证。

电影中对日军的残暴与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不是用血腥暴力来展现那段苦难的历史,而是用各种隐藏的暗示,让我们可以不通过血腥暴力的镜头,一样感同身受同胞的绝望和愤怒。首先是摄影师反派一号伊藤秀夫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为阿昌等人提供通行证和食材,可实际上却是蛇蝎心肠,他将我们同胞的生命视为草芥,一边用镜头记录血腥屠杀场景为乐,一边又妄图用“仁义礼智信”来粉饰自己的暴行,这种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令人反胃。其次是翻译官王广海,在利益与良知间摇摆不定,他起初为讨好日军,以为可以重见天日,却在亲眼看见家人和同胞的悲惨遭遇后,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在觉醒中付出了生命代价,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的百姓所展现出的伟大勇气与人性光辉。林毓秀虽身为一女流之辈,却绝不向侵略者低头,尤其是抱着已故的婴儿故作坚强地对着日本人镜头的那一瞬间,让我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无畏和强大,愤怒到了极限还故作镇定的神情;阿昌在战斗中学会坚强,成为敢于与日军抗争、守护真相的勇士,当日军的钢刀刺进他的胸膛那一刻,他用微弱的语气对伊藤说出“我们不是朋友”,这是最后的呐喊,也在诠释着中国必胜的决心;老金一家,即便身处绝境,依然怀揣着正义与纯良,为保护日军罪证照片舍生忘死。一个个普通的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生死抉择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这部电影每一个镜头画面都直击我们的内心深处,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统计出来的冰冷数字,他们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一个个受冤的灵魂的呐喊。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的恐惧、绝望与不屈仿佛穿越时空,通过影片再现,给吾辈华夏儿女敲响警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要用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的真相,守护和平的曙光。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李旭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参加了图书馆党总支组织的“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集体观影活动,观看了影片《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而是用一家小照相馆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录”与“留存”的故事。主人公在南京沦陷期间,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拍下同胞的苦难,把一张张照片藏进墙壁、埋进地底。他说:“只要底片还在,历史就不会被抹去。”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进了我的心里。影片中有一幕让我久久难忘: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照相馆,想拍一张全家福,却在拍照前一刻被炮火夺去生命。那张未完成的合影,成了永远的遗憾。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安心带孩子读书、看电影、走进图书馆翻阅历史绘本,这本身就是无数牺牲换来的珍贵日常。作为一名母亲,我更加懂得和平的分量;作为一名馆员,我也更明白,我们有责任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在图书馆工作多年,每天接触的是书架上的典籍、桌上的文献、电脑里的数据库。我曾以为,这些不过是“资料”而已。可此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日日整理的那些抗战史料、口述档案、老照片集,不也正是一个个“底片”吗?它们沉默地躺在书库里,却承载着民族最沉痛也最坚韧的记忆。我们或许不写文章、不上讲台,但我们让这些记忆得以被查阅、被看见、被记住——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担当。平日里,我很少站在聚光灯下,也鲜少参与宏大叙事,但正是这份贴近日常、贴近师生的岗位,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细微力量。

我们或许不能像战士一样保家卫国,也不能像记者一样奔赴前线,但我们可以把一本本关于抗战的书籍摆放在醒目位置,可以在读者咨询时推荐《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可以在服务中轻声讲述一段历史的真相。这些微小的举动,都是对抗遗忘的方式。

《南京照相馆》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它就藏在每一张照片、每一页纸、每一个愿意倾听和讲述的人心中。而我们这些普通的图书馆员,正是这条记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愿我们始终心怀敬畏,以平凡之身,守护不凡之史。

在无声处,听见历史的回响。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 崔玲玲


作为一名长安大学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馆员,同时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图书馆党总支第三支部的成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我再次参加了由图书馆党总支组织的“重温烽火映初心 光影述史励担当”主题观影活动,集体重温影片《南京照相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集体观影之前,我曾带着自己的孩子观看过这部影片。那时是以母亲的身份,试图用最朴素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种下对历史的敬畏;而这一次,是以党员和文化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带着更深层的思考重新走进这段影像记忆,内心的感受更加厚重而深远。

第一次陪孩子观影时,我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孩子看到片中百姓流离失所、城市断壁残垣时,眼中满是困惑与不安。我轻声告诉他:“历史不能忘记,正是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黑暗,我们才更应珍惜今天的安宁。”那一刻,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历史认知的第一任老师;而作为图书馆员,我们更是社会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而此次集体观影,脱离了家庭场景的温情滤镜,我在更加庄重的氛围中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影片以一家南京老照相馆为叙事支点,通过镜头记录下的每一张面孔、每一段影像,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民族苦难的真实见证。主人公在战火中坚持用相机留存真相,哪怕面临生命威胁也未曾放弃,这种“以影像为史”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文献工作者的职业共鸣。图书馆何尝不是一座“记忆的照相馆”?我们收藏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档案,都是对历史的定格,是对文明火种的守护。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影片没有停留在对暴行的控诉,而是着力刻画普通人在绝境中的人性光辉——邻里互助、守望相助、以微光对抗黑暗。以一家普通照相馆为窗口,折射出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百姓在极端黑暗中的挣扎、坚守与人性光辉。影片通过镜头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在国难当头之际,用相机记录下同胞的苦难与不屈,用影像保存民族记忆的感人故事。那一张张定格在底片上的面孔,不只是个体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集体记忆。这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良知、培育担当。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者,我们虽不站在讲台上,却同样肩负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使命。通过主题书展、红色文献推荐、阅读推广活动,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勇担使命。

同时,作为图书馆馆员,我深知“记录”与“传承”的分量。我们日常的工作看似平凡——整理书籍、服务读者、传播知识,但本质上,我们是文化的守护者、记忆的传递者。正如影片中的照相馆主人用镜头保存历史,我们则用书籍、文献和数字资源守护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当看到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影像资料时,我深感共鸣:档案与文献的保存,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相的捍卫。

两次观影,两种心境,却指向同一个信念:历史需要被看见,记忆需要被传递,精神需要被传承。第一次是“带孩子看”,是家庭教育的启蒙;第二次是“与同志共看”,是党性修养的淬炼,更是职业使命的升华。作为党员馆员,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叙事中,更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每一次服务、每一场活动、每一次与读者的思想交流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一记沉重的警世钟。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记忆不容断裂,责任就在当下。

未来,我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责任感,立足图书馆岗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抗战精神在书香中延续,在青年心中生根。同时,也愿更多家庭能走进这样的影片,让历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从个体感悟升华为集体记忆。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缅怀。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 鲁琛琛






审稿:魏 奕        撰稿:李 楠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86-029-82334372
联系邮箱:
tsgbgs@chd.edu.cn
更多联系电话>>

长安大学图书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