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4年7月10日下午,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党史题材纪录电影《我们的七月》。
电影《我们的七月》以扶眉战役为背景,通过纪实采访参战退伍老兵与历史重现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大胆穿插、顽强阻击,打响了西北决战第一仗,扭转了西北战场上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为解放大西北、大西南奠定了坚实基础。影片真实再现了硝烟弥漫、紧张激烈的扶眉战役,刻画了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顽强、敢于战斗的英雄气概,展现了战士们不畏牺牲、感人至深的战斗场面和战友情谊。
一场跨越时空的纪录,一群不计生死的战士,一段青春峥嵘的岁月。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历史的血脉,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英勇壮丽的故事。观影过程中,大家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被英雄人物的满腔热血和铮铮铁骨所触动,也被他们为国家命运赴汤蹈火的革命情怀所感动。硝烟虽然早已散尽,但他们伟大的战斗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通过观看影片,全体党员纷纷被解放军敢于斗争、革命到底的精神所震撼,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矢志奋斗的革命意志以及视死如归的刚毅勇气。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认真学习党史,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立足自身岗位,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人民牢记在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电影《我们的七月》观后感
电影《我们的七月》讲述的是1949年七月中旬在陕西扶风县和眉县渭河两岸进行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顽固残余势力的大决战。这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大西北的政治基础,打垮了国民党胡宗南部武装和青海马步芳部武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信心。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困难的时候,虽然我军士气高涨,机智勇敢,但是敌军人数众多,武器先进。电影选取了扶眉战役中的一支穿插敌后阻敌归路的小分队的视角反映战争的残酷。为了不暴露行踪,避免打草惊蛇,小分队只能绕道敌军封锁线的薄弱坏节关中平原的北山下,但在骄阳似火的七月中旬,获得饮用水极其困难,在急行军中,战士们口渴难耐,甚至因口渴脱水中暑而死亡。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我军各级指战员们的回答永远是“保证完成任务”。电影中有个细节,反映了我军严明的纪律,当时战前担架缺少棉被,有些同志征用了群众的棉被,领导发现后命令“立即全部退还回去”。党的纪律,军队的纪律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部电影在演员的战争表演中插入扶眉战役幸存老兵的回忆和历史资料记录,过去与现实紧密相合,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电影中高增岳烈士的艺术形象的很多细节给人留下好难忘印象,那一枝钢笔传递了对热爱文化战友的深情;战士田龙装水葫芦被敌人打穿,被鲜血染红;电影中的军用水壶里经常滴不出水来,而战士们牺牲前经常念叨的幸福生活是吃大碗扯面,而战士们当时填饱肚子的只是晒干的馍片。
这部电影让我们观影者回想起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无数英雄先烈坚守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封锁,不怕牺牲,勇敢直前,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潸然泪下。
扶眉战役距今已经七十五年了,我们观看电影是为了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辈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党纪国法,勇于开拓创新,通过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业。
—— 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党员 李均宏
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特别是通过老兵们的讲述,我们得以了解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感受到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勇敢和坚定。通过观影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年代,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壮烈牺牲,不禁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再加上之前参观扶眉战役纪念馆的亲身感受,让我们有了更深的感悟,正是他们用满怀保家卫国的青春热情奔赴战场,用奉献与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家国安宁与幸福生活,激励中华儿女铭记伟大胜利、凝聚奋进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党员 张钰诚
《我们到七月》这部电影用叙述和演绎的方式复刻了峥嵘岁月,展现了经典故事。深刻地展示还原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英勇精神和无私奉献。
观看这部电影,与那些英雄共同经历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顽强精神。他们在战争时期的朴素信仰与坚定信念,让我们深深触动。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凝结着无数英雄的奉献付出,它不仅是为了缅怀牺牲的英雄,更是教育后人传承革命精神,鼓励当代青年及党员干部从优质红色电影中汲取奋斗力量,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将深厚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图书馆第三党支部书记 张江江
撰稿:刘涵
审稿:魏奕